酝酿二十年,学前教育法出台:36次提及“安全”
▲ 2021年1月20日,上海豪园幼儿园内一瞥,该园是普陀区公办一级幼儿园。(视觉中国/图)
学前教育法的落地“主要是看最低点,不是最高点”。他解释说,江浙发达地区条件保障比较到位,但在农村偏远地区,“执行难度可能还是较大”。
当下学前教育师资供给,按照高峰时期设计。如何将富余的优秀师资,向西部等偏远地区转移,“是比较难的地方”。
文|南方周末记者 杜寒三
南方周末实习生 代科卉
责任编辑|钱炜
“总体上看,目前学前教育依然是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。”2024年11月11日,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田祖荫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,资源结构性短缺,投入保障、师资队伍建设、规范监管等方面的体制机制仍然不完善,严重制约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。
2024年11月8日,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》,这也是中国首部针对学前教育设立的法律,将于2025年6月1日起施行。
南方周末记者注意到,早在2004年起,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就持续多年,组织开展学前教育立法调研。此次通过的学前教育法,对残疾儿童入园、学前儿童安全问题、防止保育和教育活动小学化等作出明确规定。
“适龄儿童是否有园上、能否上得起、是否让家长安心放心,是多年来人民群众非常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。”田祖荫说,学前教育法提出了学前教育瓶颈问题的破解之道。
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严仲连长期研究学前教育领域。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,学前教育法的落地“主要是看最低点,不是最高点”。他解释说,江浙发达地区条件保障比较到位,但在农村偏远地区,“执行难度可能还是较大”。
纠正幼儿园“小学化”
发布会上,田祖荫引用了一组数据,以说明学前教育“实现了基本普及”。
2023年全国幼儿园有27.4万所,其中普惠性幼儿园23.6万所,在园幼儿3717万人,普惠性幼儿园的覆盖率达90.8%,较2016年提高了23.5%。
学前教育法明确,国家推进普及学前教育,同时保障适龄的家庭经济困难儿童、孤儿、残疾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等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。
值得注意的是,学前教育法特别提到,普惠性幼儿园应当接收能够适应幼儿园生活的残疾儿童入园,并为其提供帮助和便利。当就残疾儿童入园发生争议时,县级教育部门应当会同卫健部门,组织对残疾儿童的身体状况等进行全面评估,并妥善解决。
除了残疾儿童“入园难”,幼儿园孩子的安全问题,也是公众关心的焦点。
南方周末记者注意到,学前教育法36次提及“安全”。
用田祖荫的话说,幼儿园的孩子小,自理能力弱,都是家长的“宝贝疙瘩”,“安全工作出不起事、出不得事。”他介绍,教育部将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,推动各地加强幼儿园的安全保卫、卫生保健、食品安全等方面的监管,做到“有人管、不推诿,该谁的事谁上”。
同时,督促幼儿园健全落实房屋设备、消防、门卫、食品药品、幼儿接送交接、幼儿就寝值守等安全防护制度和检查制度,“守好门、看好人”。
此外,学前教育法第四十四条明确了两类从业禁止情形:一类是具有虐待、性侵害、性骚扰、拐卖、暴力伤害、吸毒、赌博等违法犯罪记录的。另一类是有酗酒、严重违反师德师风行为等其他可能危害儿童身心安全情形的。
在学前教育法第八十条,还针对幼儿园的教职工体罚或者变相体罚、歧视、侮辱儿童等行为规定了法律责任,要求幼儿园或者有关部门要依法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处理。
学前教育法的另一个亮点是,明确规定幼儿园不得采用小学化的教育方式,不得教授小学阶段的课程,防止保育和教育活动小学化。同时要求幼儿园以学前儿童的生活为基础,以游戏为基本活动,发展素质教育。
严仲连告诉南方周末记者,“幼儿园小学化是比较突出的问题。”这背后既有教育抢跑的文化背景,也关乎幼儿园的教学力量。严仲连说,“幼儿园不懂得游戏化教育,也不懂得以儿童为中心,通过这种方式取悦家长。”
在他看来,这不仅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,还在社会上形成不良竞争的氛围。“有的幼儿园教小学知识,照规矩来的反而吃亏”。
田祖荫解释,3到6岁的儿童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,尚不具备理解抽象文字符号的能力。提前学习小学的课程内容,不仅会剥夺孩子的快乐童年,更会挫伤他们的学习兴趣。
据他介绍,教育部将坚决纠正幼儿园“小学化”等不规范的办园行为,并面向家长、幼儿园和小学持续宣传科学的衔接理念和方法。“不要制造焦虑,不要给孩子增加额外的负担,幼儿园就是让孩子安全地玩儿、健康地成长、快乐地生活。”
应对少子化背景
当前通过学前教育法,少子化是绕不开的背景。
根据教育部发布的《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》,2023年全国幼儿园数量较上年减少14808所,下降5.12%。学前教育在园幼儿4092.98万人,比上年减少534.57万人,下降11.55%。
学前教育法要求,县级以上政府应当统筹当前和长远,根据人口变化和城镇化发展趋势,科学规划和配置学前教育资源,有效满足需求,避免浪费资源。
田祖荫表示,一方面仍要推动各地落实以政府举办为主,大力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的法定要求,保障普惠性资源的有效供给,增加人口流入地区普惠性资源特别是公办资源。同时要加强人口流动变化较大地区入园供需监测。
南方周末记者注意到,学前教育法还规定,幼儿园变更、终止的,应当提前向县级教育部门报告并向社会公告,妥善安置在园儿童。
严仲连等人在发表的论文《论学前教育立法的三重逻辑》中称,学前教育法既要考虑目前的处境,又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趋势。“不能刚出台就过时,一般至少要定位在未来10到15年依然适用”。
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,在高峰时期,幼儿园学位供不应求,一些地方新建了幼儿园。随着出生人口的下降,幼儿园布局需要调整。此项举措是为应对少子化背景,维护家长利益。
在他看来,当下学前教育师资供给,按照高峰时期设计。如何将富余的优秀师资,向西部等偏远地区转移,“是比较难的地方”。但同时也为优质教育资源向偏远地区倾斜,提供了契机。
下一步,地方将如何落实学前教育法?
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顾月华在发布会上介绍,江苏将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及时修订《江苏省学前教育条例》,完善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持续增长机制,进一步凸显教育的普惠性,推动各类幼儿园保教质量、师资队伍、经费投入等总体均衡。
针对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,她表示,江苏要求各地依托普通幼儿园设置集教育、康复、服务于一体的学前融合教育资源中心,形成由幼儿园教师、特教教师、医师、康复治疗师等多学科组成的专业队伍。同时明确,各地学前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可按同地同学段的标准8倍以上支付。